主页 > 文案大全 > 古诗词鉴赏题及答案大全-摘抄165句

古诗词鉴赏题及答案大全-摘抄165句

古诗词鉴赏题及答案大全

1、诗中所写的景物是:座座山峰,看不见飞鸟的形影,条条小路,也都没有人们的足迹。整个大地覆盖着茫茫白雪,一个穿着蓑衣、戴着笠帽的老渔翁,乘着一叶孤舟,在寒江上独自垂钓。

2、古诗经典名句及赏析【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骆宾王《鹅》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3、李白另有两句诗:“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二者同样写雪,同样使用了夸张,连句式也相同,在读者心中引起的感受却全然不同。

4、这也正是王夫之所揭示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的艺术辩证法。

5、但这首《北风行》还略有不同,它对北风雨雪的着力渲染,倒不只为了起兴,也有着借景抒情,烘托主题的作用。

6、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7、别前喝了点酒,微有醉意,朋友走后,心绪不佳,竟不胜酒力睡着了。

8、一觉醒来,已是薄暮时分。

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0、你看,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象燃烧着一团旺火,多么绮靡,多么灿烂!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

11、这首诗前八句写实景,

12、这两句诗点出“燕山”和“轩辕台”,就由开头泛指广大北方具体到幽燕地区,引出下面的“幽州思妇”。

13、这两句是写思妇忧念丈夫,但路途迢远,无由得见,只得用丈夫留下的饰有虎纹的箭袋寄托情思,排遣愁怀。

14、前联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后联以风雨凄其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笔法富于变化。

15、这首诗成功地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16、古代有唱歌送行的习俗。

17、这两句诗还好在它不单写景,而且寓情于景。

18、“黄河捧土”是用典,见于《后汉书·朱浮传》:“此犹河滨之人,捧土以塞孟津,多见其不知量也”,是说黄河边孟津渡口不可塞,那么,“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滔滔黄河当更不可塞。

19、怪诞离奇的神话虽不足凭信,但它所展现的幽冷严寒的境界却借助于读者的联想成为真实可感的艺术形象。

20、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

21、睹物思人,已是黯然神伤,更那堪“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物在人亡,倍觉伤情。

22、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23、”(《李太白全集》)李白的乐府诗,不满足因袭模仿,而能大胆创造,别出新意,被誉为“擅奇古今”(胡应麟《诗薮》)。

24、《北风行》就属于这后一类。

25、(7)、从本诗所写之景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胸怀?博大

26、这里没有对长城作具体描写,但“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一句可以使人想到,定是长城比幽州更苦寒,才使得思妇格外忧虑不安。

27、理解赏析:“会当”是“一定要”的意思。这两句是诗人望岳所产生的意愿,抒发了诗人定登绝顶的豪情,是奋发有为的象征。既表现了诗人豪迈不羁的审美情怀,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那种匡时济世、建功立业的气概和抱负。

28、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9、王琦注:“鲍照有《北风行》,伤北风雨雪,行人不归,李白拟之而作。

30、诗中“燕山雪花大如席”和“黄河捧土尚可塞”,说的都是生活中决不可能发生的事,但读者从中感到的是作者强烈真实的感情,其事虽“决不能有”,却变得真实而可以理解,并且收到比写实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

古诗词鉴赏题及答案大全

31、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32、第一句写友人乘舟离去。

33、:曹操的诗词大都气魄雄大、情调悲壮.该诗亦如此.写海景有远有近,

34、尾联是想象中的雨后情景,紧扣题中的“喜”字写想象中的雨后之晨锦官城的迷人景象。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诗人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红湿”“花重”等字词的运用,充分说明诗人体物细腻。

35、这是一首乐府诗。

36、但通过“水急流”的刻画,舟行的迅疾自可想见,诗人目送行舟穿行于夹岸青山红叶的江面上的情景也宛然在目。

37、古诗赏析题一般分为考查古诗的内容,古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等。

38、而幽州苦寒已被作者写到极致,则长城的寒冷、征人的困境便不言自明。

39、朋友的船呢?此刻更不知道随着急流驶到云山雾嶂之外的什么地方去了。

40、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41、”反复不断的离别,使优美的谢亭风景也染上一层离愁了。

42、清代:丘逢甲

43、(6)、本诗的感情基调是:苍凉慷慨

44、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就变成笑话了。

45、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常常借助于神话传说。

46、诗句意思:沉舟旁边,有千帆争先竞发;病树前头,有万木竞相争春。

47、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路陡转,慨而叹之“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句中“看又过”三字直点写诗时节。

48、洪波涌起

49、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

50、作者用“停歌”、“罢笑”、“双蛾摧”、“倚门望行人”等一连串的动作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了一个忧心忡忡、愁肠百结的思妇的形象。

51、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

5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从生,百草

53、对雪的描写更是大气包举,想象飞腾,精彩绝妙,不愧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54、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55、“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理状态,也使整个诗句所表现的意境带有一点逼仄忧伤、骚屑不宁的意味。

56、”只有在真实基础上的夸张才有生命力。

57、只要我们了解柳宗元的一生经历,就可以看出这一点。3、绝句二首(其二)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58、诗的前后联之间有一个较长的时间间隔。

59、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

60、这里却说即使黄河捧土可塞,思妇之恨也难裁,这就极其鲜明地反衬出思妇愁恨的深广和她悲愤得不能自已的强烈感情。

古诗词鉴赏题及答案大全

61、鲁迅在《漫谈“漫画”》一文中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

62、他的近一百五十首乐府诗,或“不与本辞为异”(胡震亨《李诗通》),但在艺术上高出前人;或对原作提炼、深化,熔铸出新的、寓意深刻的主题。

63、紧接着颈联从视觉角度描写雨夜景色。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一样黑。看起来这雨准会下到天亮。这两句写出了夜雨的美丽景象,“黑”与“明”相互映衬,不仅点明了云厚雨足,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64、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65、这首诗主要是讲述了当年在平度仁兆镇驻地二贞台村里发生的故事。这个村不大,但是颇为知名,历史渊源很深,至少可以上探到公元前的东汉年代。村庄边上有条洗心河,这条河在平度市古岘镇朱毛村的即墨故城西南侧。村庄名称和河流名称都与即墨故城筑城时姑嫂万里寻夫(兄)殉节的故事有关。

66、【赏析】这是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诗。

67、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68、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69、因丈夫离家日久,白羽箭上已蛛网尘结。

70、古诗经典名句及赏析【1】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有约》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

71、事实上,风景诗中的极品,尽管通篇花鸟,满纸烟霞,但必然是字字看来皆是景,声声细味总是情。这首诗,也不例外。

72、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7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74、这正是古乐府通常使用的手法,这样的开头有时甚至与主题无关,只是作为起兴。

75、朋友乘舟走远后,诗人并没有离开送别的谢亭,而是在原地小憩了一会。

76、(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77、课外古诗词及赏析:这是一首即景抒情诗。诗的大意说:春回大地,面对着春天的景色,引起我无限春愁,这春愁无涯无际,难以排遣,勉强观望山景,仍然难以消除胸中的悲愁。想起惊心动魄的往事,不禁使人潸然泪下。四百万同胞都为此伤心万分,同声大哭,因为去年的今天被迫割让了台湾。

78、课外古诗词《春愁》作者简介

79、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80、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81、前面的写景为这里的叙事抒情作了伏笔,作者的剪裁功夫也于此可见。

82、②写大海无风时波浪的一句是水何澹澹,

83、北风行李白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

84、《秋风辞》:“香飘胶东落,听闻二贞清;若无即妹醪,或解秋风忧。”

85、眼前的江面,两岸的青山红叶都已经笼罩在蒙蒙雨雾和沉沉暮色之中。

86、“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87、北风号怒,飞雪漫天,满目凄凉的景象更加浓重地烘托出悲剧的气氛,它不仅又一次照应了题目,使首尾呼应,结构更趋完整;更重要的是使景与情极为和谐地交融在一起,使人几乎分辨不清哪是写景,哪是抒情。

88、这一句并没有直接写到友人的行舟。

89、观沧海·曹操

90、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古诗词鉴赏题及答案大全

91、《江雪》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的作品,历来为人们所称诵。

92、答: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93、(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94、(4)诗中描写实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

95、”高诱注:“龙衔烛以照太阴,盖长千里,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

96、这和诗人当时那种并不和谐安闲的心境是相一致的。

97、暮色的苍茫黯淡,风雨的迷蒙凄清,酒醒后的朦胧仿佛中追忆别时情景所感到的怅惘空虚,使诗人此刻的情怀特别凄黯孤寂,感到无法承受这种环境气氛的包围,于是默默无言地独自从风雨笼罩的西楼上走了下来。

98、看,这是一幅多么生动的寒江独钓图啊!这幅画面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大家知道,在艺术作品中,绝不会有“纯粹”的风景诗或风景画。在它们里面总是要或多或少地反映作者的感情和现实内容的。

99、这诗一起先照应题目,从北方苦寒着笔。

100、后四句写虚景.

101、“劳歌”,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102、日月不临既承接了开头两句,又同“唯有北风”互相衬托,强调了气候的寒冷。

103、)第三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第四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

104、而一、三两句分别点出舟发与人远,二、四两句纯用景物烘托渲染,则又异中有同,使全篇在变化中显出统一。

105、这首诗前后两联分别由两个不同时间和色调的场景组成。

106、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107、虚实相交.“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在丰富的联想中表

108、劳歌一曲,缆解舟行,从送别者眼中写出一种匆遽而无奈的情景气氛。

109、“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鞞靫”是装箭的袋子。

110、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

111、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是:

112、不同的艺术效果皆因作者的情思不同。

113、颔联进一步表现雨的“好”,其中“潜”、“润”、“细”等字生动地写出了雨“好”的特点。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114、中有一又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115、这首小诗,是托景言志的。作者用极其洗炼的文笔,勾勒出一位渔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艺术地概括了当时他所处的政治环境的险恶,表现了他毫无畏惧、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坚强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116、本诗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这里是把雨拟人化,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它的确很“好”。

117、我们在做古诗赏析题时,首先要借助注释,作者写作的背景,发生的年代等,再弄懂古诗的含义,理解诗句的含义,知道古诗中蕴含的哲理,深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18、叶燮的《原诗》又说,夸张是“决不能有其事,实为情至之语”。

119、“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一笔,入木三分地刻画了思妇将种种离愁别恨、忧思悬想统统化为极端痛苦的绝望心情。

120、此句写女子的美丽,而词人最倾心之人,却是在那“灯火阑珊处”,与前面的“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形成一种对比。此句反映出词人对待事物的与众不同。人们在享受着繁华,词人却是一个不喜欢热闹的人,喜欢的女子也是在暗处不显眼的地方。

古诗词鉴赏题及答案大全

121、“号怒”写风声,“天上来”写风势,此句极尽北风凛冽之形容。

122、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

123、“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就是引用《淮南子·墬形训》中的故事:“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

124、写大风大浪的一句是:

125、这里仅用“提剑”一词,就刻画了丈夫为国慷慨从戎的英武形象,使人对他后来不幸战死更生同情。

126、(3)③最能表现作者博大胸襟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

127、答: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128、天色变了,下起了雨,四望一片迷蒙。

129、诗歌的艺术形象是诗人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的统一,李白有着丰富的想象,热烈的情感,自由豪放的个性,所以寻常的事物到了他的笔下往往会出人意表,超越常情。

130、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31、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132、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133、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爱这们的“好雨”。所以题目中的那个“喜”字在诗里虽然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杜甫对春雨“润物”的喜悦之情是一种很崇高的感情。

134、现出博大的胸怀.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135、《秋风辞》不同于传统诗词,全诗共四句:“香飘胶东落,听闻二贞清;若无即妹醪,或解秋风忧。”这四首诗对仗工整,用词简洁,直抒胸臆,通俗易懂,一改东汉诗词的风格,在当时属于创新的上乘之作。

136、(5)、诗中抒写想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37、在此基础上,作者又进一步描写足以显示北方冬季特征的景象:“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138、”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烛龙栖息在极北的地方,那里终年不见阳光,只以烛龙的视瞑呼吸区分昼夜和四季,代替太阳的不过是烛龙衔烛发出的微光。

139、诗到此似乎可以结束了,但诗人并不止笔,他用惊心动魄的诗句倾泻出满腔的悲愤:“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140、江雪千山鸟飞约,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41、”这几句意境十分壮阔,气象极其雄浑。

142、从写景的虚实上看,

143、此诗信笔挥洒,时有妙语惊人;自然流畅,不露斧凿痕迹。

144、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

145、(西楼即指送别的谢亭,古代诗词中“南浦”、“西楼”都常指送别之处。

146、风萧瑟,洪波涌起

147、这正是他诗歌浪漫主义的一个特征。

148、至哉,歌以咏志.

149、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

150、李白《谢公亭》诗说:“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古诗词鉴赏题及答案大全

151、意思:将来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纵目四望,方能看出群山是那么的低矮渺小。

152、江淹《别赋》说:“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借美好的春色反衬别离之悲,与此同一机杼。

153、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154、丘逢甲(1864年-1912年),汉族,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广东嘉应州镇平县(今广东蕉岭)。[晚清爱国诗人、教育家、抗日保台志士。

155、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156、一个唤起了浓郁的春意,一个渲染了严冬的淫威。

157、思妇的愁怨多么象那无尽无休的北风雨雪,真是“此恨绵绵无绝期”!结尾这两句诗恰似火山喷射着岩浆,又象江河冲破堤防,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158、这样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起直抒别情的难堪来,不但更富含蕴,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159、它从一个“伤北风雨雪,行人不归”的一般题材中,出神入化,点铁成金,开掘出控诉战争罪恶,同情人民痛苦的新主题,从而赋予比原作深刻得多的思想意义。

160、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是五言八句诗中的名篇。

161、但由于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萧瑟凄清情怀。

162、这位思妇正是由眼前过往的行人,想到远行未归的丈夫;由此时此地的苦寒景象,引起对远在长城的丈夫的担心。

163、课外古诗词《春愁》

164、无怪乎胡应麟说李白的乐府诗是“出鬼入神,惝恍莫测”亭送别作者:【徐浑】年代:【唐】体裁:【七绝】类别:【未知】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165、理解赏析: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反而劝慰朋友()不必为他忧伤。对世事的变化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这两句诗的形象比喻远远超出了诗人的主观意图,借自然景物的变化表达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和向前看的乐观精神,蕴涵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相关文章:

语文诗词竞赛题目优选56句 古诗词手抄报图片大全 简单漂亮【优选31句】 诗词大会题库1000题六年级-集锦43句 关于中秋古诗词大全-集合164句 初中古诗词必背85首366句精选 校园诗词大赛活动主题-集锦25句 直播主题文案73句精选 精选小学古诗词题目及答案赏析【34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