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心情说说 > 关于评价司马迁的名言74句

关于评价司马迁的名言74句

关于评价司马迁的名言

1、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司马迁《齐悼惠王世家》

2、司马迁的评价:伟大的史学家。

3、司马迁在给任安(字少卿)的回信中,写出了个人的遭遇,同时也是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有可能遇到的灾祸。或大或小,或轻或重。明智者避重就轻,昏庸者因此丧命。在回信中写道:祸莫惨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丑莫耻于辱先;垢莫大于宫刑。(这也是千古名言,虽然不在•史记•书内,却和•史记•密不可分。只有读过这篇回信,才能更深理解•史记•一书)在回信中司马迁回忆了自己遭遇灾祸的经过,是因为替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李陵,汉代名将李广之孙,司马迁与李陵"素非相善,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欢"个人关系并不密切。只不过在同一地点办公,"然仆观其人,事亲孝,临财廉,与士信,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赴国家之难"是一位具有仁孝礼义信特点的正人君子。有国士之风。李陵率领五千步卒,深入匈奴二千余里,步卒对阵骑兵,本就处于下风劣势,然而李陵用独创的阵法,"所杀过当"是指杀敌的数量己超过了五千步卒所能做到的战绩。匈奴单于被震惊了,征调左右贤王援军,"一国共攻而围之"。李陵所部路尽矢穷(弹尽路绝),寡不敌众,救兵不至。战败而降。而不派救兵的将军是贰师将军李广利,是汉武帝李夫人的兄长,用现在的话说是大舅哥。司马迁鉴于客观现实情况,向汉武帝进言,李陵虽然战败,彼观其意,欲得其当而报汉,事已致此,无可奈何,其所摧败,功亦足以布于天下。言外之意,李陵并非贪生怕死之人,按其人性格是寻找时机刺杀单于而报恩于汉朝,(李陵当初诈降时也确实这么想的)如今事情己到这种地步了。李陵初期的战绩还是可以公布于众的。司马迁本人想法是说句公道话,"以广主上之德""塞睚眦之言"汉公卿大臣皆以李陵没有战死沙场,贪生怕死,变节降敌,有辱汉廷。为名,大肆声讨,实则为贰师将军开脱罪责,掩盖错误。汉武帝顺水推舟,不顾实际情况,司马迁被定为"沮逆贰师,为李陵游说"关进大牢。并捕杀李陵一家老小,废其家族名誉。李陵在绝望之中,才彻底投降。而司马迁因李陵的彻底投降,又被处以宫刑。

4、——司马迁

5、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司马迁《史记》)

6、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7、司马迁的《史记》作为一部记录历史大事的书籍!从封建开始到汉武帝的上千年间各朝代发生的大事和人物都有详细记载!优于春秋战国先秦时期最多,要问有多少名言名句那是多不胜数!最为有名的一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8、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

9、司马迁的名言:

10、从史学的角度来看,《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历史著作的一种体制,是我国称为“正史”的第一部巨著。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史记》更是我国古代传记文学的典范。那么,《史记》中的名言,可以说是多不胜数。今天寒柏给大家试着说一说我能记着的,也认为对自己过去和现在有意义有帮助的几句,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11、释义:因为权势和货财结交的人,一旦权势货财消失,交情就疏远了。指建立在私利基础上的关系最不可靠。

12、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13、释义:如果不了解某个人,只要看看他所结交的朋友便可知一二,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以朋友是一面镜子,反映了交友者的思想品德以及为人处世准则。

14、求学贵于博,求道贵于要。

15、释义:应当果断做决定的时候,却踌躇不决,必然会招致灾祸,而受其困扰。

16、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司马迁《史记》)

17、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8、所以,我对司马迁的态度是这样的,他极有可能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为此给自己臆想出一个重大的使命来为自己活下去找到理由,只是他很幸运,他真的写出了究古今之际通天人之变的东西。

19、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东汉班固《汉书·司马迁传》

20、不知其人,视其友。——汉司马迁《张释之冯唐列传》

21、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忍辱负重,完成长篇巨著《史记》。我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终究免不了一死,有的意义重大,有的毫无价值。它的意思是每个人都会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

2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司马迁《史记》)

23、《史记》作者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到公元前90年左右在世),字子长,出生在龙门(今陕西省韩城县)。司马迁生活在大汉帝国最为强盛的时代,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家和杰出的文学家。

24、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25、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司马迁《史记》)

26、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27、后世纪念:陕西省韩城市以南,在俯视黄河的梁山北端有一座祭祀司马迁的建筑。建于此处的司马迁祠始于西晋永嘉四年(310),郡太守建石室、立碑、植柏树。西晋怀帝司马炽祭祀过同姓的司马迁。北宋宣和七年(1125)曾修缮墓垣,建寝宫、献殿、山门。其后,元明清时期又不断修缮改筑,成为今天的祠堂。此司马迁祠的寝宫背后,有司马迁的墓。实际上这不是埋葬墓,只是后人建造、西晋时修缮的。现存圆形坟丘,高2.15米,周边13.19米,墙面铺装以八卦、花纹砖饰。坟丘之上是一株五叉分枝的大古柏。参考资料:

28、可多内~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谁要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歌德人生如同故事。重要的并不在有多长,而是在有多好。——塞涅卡人生就象弈棋,一步失误,全盘皆输,这是令人悲哀之事;而且人生还不如弈棋,不可能再来一局,也不能悔棋。——弗洛伊德

29、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论》。文中说这是当时的谚语,但不见于当时的其他典籍,我们庆幸司马迁记录下了这句话。这是用来评价飞将军李广的,意思是说品德高尚正直的人,用不着自我宣传,人们自然会尊重和归附于他。把这句话列在第一就是希望大家能够重视品德的砺炼,立身以德。

30、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关于评价司马迁的名言

31、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史记》)

32、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

33、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著作,司马迁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能把历史写得如此细腻精辟!是无法超越的!司马迁伟大不仅仅在于他完成了这部史书,而在于他的精神,他对后人的贡献,为中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财富!并且他的品质值得学习,在被汉武帝使用酷刑变成残疾并且失去男性尊严的情况下,能够忍辱负重,并且以公正客观的态度对每位君王及历史朝代进行详细深刻的记叙,这是难能可贵的!他坚强的意志真不是常人可以超越!所以司马迁是一位正直有责任感,坚强无私不计较功名利禄的伟大史学家!

34、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汉司马迁《史记·郑世家》

35、强弩之末,矢不能穿鲁缟。(司马迁《史记》)

36、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司马迁《史记》)

37、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38、释义:一个人,为了国家、民族的事业,可以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甚至不顾自己的生命。

39、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40、百度百科-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41、在《信陵君列传》中,主要部分讲了信陵君救赵的故事。其中有一个重要人物叫候生、名赢,年龄己有七十岁了,是大梁城东门的守门人。这个人虽不是信陵君的门客,信陵君却经常拜访他,对此人特别尊重。信陵君集结部队打算同赵国共存亡,准备向秦军开战拼命的时候,路过夷门见到候生,候生在向信陵君献策❴窃符救赵❵的时候说了一句流传后世的名言:“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

42、释义:南方的土山上有一种鸟,三年不鸣不飞,但一飞便可冲天,一鸣便能惊人。后世比喻有才华的人,平时默默无闻,一旦施展才华,就能做出惊人的业绩。

43、各类小说里常有这样的剧情,一个人为了守护一样东西,忍辱偷生。但是他们是清清楚楚知道自己守护的东西极为重要。

44、在《平原君、虞卿列传》中,平原君赵胜的门客毛逐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自己去与六国谈判,最终说服了楚王,订立了“合纵”盟约,这就是“毛遂自荐”这个成语的由来。平原君对毛逐说:“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45、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司马迁《史记》)

46、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47、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

48、我一直在想,司马迁自己到底知不知道自己写的《史记》很牛逼。如果他知道,他哪儿来的自信。一个人怎么才能觉得自己写一本书就一定能流传千古。如果他也没把握史记是一本好书。那么参考李广,仅仅是不想被狱卒羞辱,就自杀了。那么司马迁是不是也该自杀了。

49、这句话具体是什么意思,我想大家都能懂得。我就说这句话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对自己的帮助很大,让我明白如何用自身条件强弱互补、灵活转换;在时日常业务上更是要会合理的排兵布阵、计算得失;为人处事要懂得用己所长、补己之短和避其锋芒、以弱胜强。

50、在《史记》中,有一篇讲孙膑的故事,孙膑是战国时期的军事学家,是孙子的后代子孙。这个故事讲他教齐国的王公贵族田忌在赛马的时候,如何取胜的方法。他对田忌说:“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就这样田忌采纳了孙膑的方法,等到三场比赛结束,田忌输了一次,赢了两次,赢得了齐王的许多钱财。

51、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52、拓展资料

53、释义:大丈夫会为了了解自己,赏识自己才华的人,而不惜牺牲生命。女子则为了喜欢自己,爱恋自己的人,而修饰容貌。

54、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汉司马迁《刺客列传》

55、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司马迁《史记》)

56、坐在繁琐,默默无闻的工作岗位上做最伟大的事情,不因强权而低头,不因利诱而逢迎,有高尚的情操与人格魅力,美名不是自己吹出啦的,世人有目共睹。是我个人十分敬佩的人。

57、他集史学打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写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开创了史学通识先河。

58、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汉司马迁《邹阳列传》

59、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60、历史对他的评价很高,认为他比较公正,对历史的态度很端正,不偏不斜。其实做一个史官他真的做得不错,但说到没有缺点那是不可能。说到不偏不斜,我就不认同。很多历史记载都有他自己个人的主观意识,比较明显他对卫青的评价就是这样,认为他是通过跟皇帝的关系,才有后来的成就,知道历史的人都知道卫青是汉朝比较有名将帅,他的能力有目共睹。这跟皇帝的关系不大。总体上司马迁还是不错的,人无完人吗!

关于评价司马迁的名言

61、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62、是一个很有职业道德的史官,三观正确,尊重历史有使命感。把自己独立在统治阶级之外,以公平公正的上帝之视角看过去与现在真实发生的事件,并记录。

63、历史评价与简历我就不说了,百度都有,复印粘贴没意思,原创我不会。以上只是个人对他的评价。

64、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65、名人对司马迁的评价:1、鲁迅在《汉文学史纳要》一书中有专篇介绍司马迁。鲁迅认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司马迁写文章“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因而《史记》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的评价成为《史记》评论中的不朽名言。2、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文中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毛泽东对司马迁很佩服,认为“司马迁览潇湘,泛西湖,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乃益广”。3、郭沫若特别赞赏司马迁的文学才华。他说:“司马迁这位史学大师实在值得我们夸耀,他的一部《史记》不啻是我们中国的一部古代的史诗,或者说它是一部历史小说集也可以。”1958年郭沫若在为司马祠题写的碑文中对司马迁有“文章旷代雄”、“功业追尼父”的赞语。由此可见,郭沫若认为《史记》的文学成就是极高的。4、翦伯赞认为司马迁是中国历史学的开山祖师,《史记》是一部以社会为中心的历史。他说:“中国的历史学之成为一种独立的学问,是从西汉起,这种学问之开山祖师是大史学家司马迁。《史记》是中国历史学出发点上一座不朽的纪念碑。”他还说:“《史记》虽系纪传体,却是一部以社会为中心的历史。”司马迁“几乎注意到历史上社会之每一个阶层,每一个角落,每一方面的动态,而皆予以具体生动的描写。所以我以为,《史记》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社会史”。5、郑振铎认为:自司马迁以来,便视历史为时代的百科全书,所以司马迁取的材料,范围极广,自政治以至经济,自战争以至学术,无不包括在内,其所网络的范围是极其广大的。所谓“文学史”也常常被网络在这个无所不包的“时代的百科全书”之中。

66、释义:有些朋友虽然彼此交结多年,但是纵然双方头发都已斑白,交情却仍然淡薄有如新交一般。有些朋友则不然,彼此可能初次在路上相遇,隔着车窗互相倾谈时,就亲密得仿佛已经相知许久似的。

67、释义:得到人们的拥护和支持就兴旺,失去人们的拥护和支持就败亡。

68、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司马迁《史记》)

69、在《刺客列传》里,讲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荆轲是卫国人,喜欢读书击剑,后来到了燕国。当时秦国侵略燕国,燕国的太子丹经隐士田光的推荐,将荆轲介绍给了他。太子丹对荆轲非常尊重优待,希望他能出使去秦国。与秦天订立盟约,归还被侵占的土地,否则就刺死秦王。当荆轲准备出发时,太子丹和得到消息的门客们,都穿戴着白衣白帽给荆送行。到了易水河边上,喝过践行酒就要上路时,高渐离击起筑,荆轲应声唱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句唱词也成为名言,在之后的项羽也曾讲过。

70、《史记》的内容共有一百三十篇,五十多万字。其内记事从黄帝开始,到汉武帝后期为止,跨距长达三千多年,对过去的历史传说和历史事实作了比较全面的记录及叙述。

7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类别:志向

72、最能体现司马迁人生价值的一句话是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73、扩展资料:

74、司马迁是一个用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拿整个生命来记载历史的伟大人物.他从小刻苦学习,在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举行大规模的巡行封禅,步骑十八万,旌旗千余里,浩浩荡荡。司马迁接受了父亲的遗志,赶到泰山,参加封禅,随后沿着东海,绕道长城塞外回到长安。在司马迁三十八岁时,正式做了太史令,他就自己开始写<史记>几年如一日,绞尽脑汁,费尽心血,几乎天天都埋头整理考证史料,直到征和二年(前91年)全书完成,共得130篇,52万余言。他是一个公正明理,不畏权势,博古通今的人。

相关文章:

关于六月唯美一句话汇总172句 关于鸟的古诗100首优选汇总434句 关于春天的10首诗-摘抄21句 关于六月唯美一句话-摘抄172句 关于环保的宣传口号【163句精选】 关于中秋节思念家乡的古诗-摘抄154句 关于爱的演讲稿三分钟【45句文案】 关于廉洁的名言警句长一点-摘抄136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