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优美文案 > 季羡林人生目的【43句文案】

季羡林人生目的【43句文案】

季羡林人生目的

1、季羡林是国际上有名的国学大师,也是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等,季羡林的成就是数都数不清的,同时因为他的巨大成就也被北京大学任为终身教授。

2、外国哲学家叔本华有句名言:人生根本就没有意义,一个人就是一团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了就无聊,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中摆动,结局是死亡,人生最终是一场空。已故国学大师季羡林在《漫谈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这篇文章中也谈到了自己90多年对于人生的感悟,他说:长寿对了解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会有一些好处的。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

3、还有就是季羡林是一个谦逊的人,我们都熟知季羡林有很多至高无上的称号,但季羡林却对这些不感兴趣,要求人们把他身上的这些称号都去掉,他觉得自己仅仅就是一位老师,而且多国语言及文学的研究是自己应该干得事,不至于得到如此的称号。所以季羡林是一个十分低调谦逊的学者。季羡林是一个十分正义且心心念念关心祖国发展的一位爱国学者。

4、谦和待人

5、季羡林谈人生的意义

6、当我还是一个青年大学生的时候,报刊上曾刮起一阵讨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微风,写了一些,议论也发表了一通。我看过一些,但自己并没有参加进去。原因是,有的不知所云,我看不懂。更重要的是,我认为这种讨论本身就无意义,无价值,不如实实在在地干几件事好。

7、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几日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8、季羡林拥有许多大家所不具备的优秀品质,可以说季羡林是一个很平凡朴实的大学问家,因为季羡林从小出生的家庭不是很好,让他从小就造就一种很朴实的性格,在后来他有了大成就后依旧很低调,在北京大学当老师的时候,他的穿着是那么朴素,以至于许多学生都没有认出来他是季羡林。所以说季羡林是个很平凡朴实的人一点不夸张。

9、在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在德国留过学,并且同时精通英语、德语、等十二种语言,作为一个成功到底语言学家,季羡林的成就也是非常出众的。同时,季羡林也是世界上精通的吐火罗文的人之一。可以说,季羡林是一个语言上的巨人。除此之外,季羡林的成就还包括部分的著作,例如《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集》等等,这些都是他通过长时间的钻研和写作才取得的成就。

10、季羡林因为精通梵文,对佛学颇有研究。于是季羡林的作品有一部分是关于佛学及其对内涵的深究的作品,像《现代佛学大系》就是季羡林的作品之一。在这本书中季羡林通过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将佛学讲述的更容易让人理解,方便读者阅读。除了这些看起来比较高深的内容,季羡林还十分擅长散文的创作。

11、留德十年

12、季羡林的毕生梦想:学成归国,报效祖国。

13、该县在山东西部几乎是最穷的县,官庄村在穷县中的穷村,季羡林的家在全村中几乎是最穷。季羡林出生后,家境仍然异常艰苦,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粱面饼子;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里煮水,腌咸菜。一年到头,就吃这种咸菜。

14、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刚能吃饱饭的家庭出身的人,唯一的目的和希望就是能抢到一只“饭碗”。当时社会上只有三个地方能生产“铁饭碗”:一个是邮政局,一个是铁路局,一个是盐务稽核所。这三处地方都掌握在帝国主义分子手中。在半殖民地社会里,只要一碗在手,好好干活,不违“洋”命,则会有饭吃。

15、季羡林认为,在他一生六十多年的学术研究过程中,德国十年是至关重要的十年,他的学术研究发轫不是在清华大学,而是在德国哥廷根大学。

16、在哥廷根的.十年,对于一介穷书生的季羡林来说,他所拥有的就是时间和书籍。学校孤独寂静的环境,正好给了他空前绝后读书的机会。这个时期,他大致阅读两大种类,一类是有关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等书籍,另一类是中文书籍。这一时期,除了星期日和假日外,季羡林都要阅读,对当时世界上梵文、巴利文和佛教研究的情况,心中有了大致的轮廓。在哥廷根,他主修印度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进行研究工作。

17、季羡林在十三四岁时上了济南当地一所三流学校正谊中学。季羡林还是不喜欢念书。对课堂和老师的重视远远比不上他对蛤蟆和虾的兴趣。每次考试,好了可以考到甲等三四名,坏了就只能考到乙等前几名,在班上总还是高才生。

18、当然季羡林的作品除了上面的几项,还有他的翻译作品,因为季羡林精通多国语言,凭借这个能力,像许多外国作品季羡林都翻译成了中文,像《罗摩衍那》原著是一本用梵语创作而成的,季羡林将它翻译成了中文作品。

19、在正谊中学待了三年以后,1926年,十五岁,考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后转入山东济南高级中学。中学老师胡也频最让他难忘,季羡林从他那里没有学到什么国文知识,只学到了一件事,就是要革命,无产阶级革命。胡也频在课堂上只讲无产阶级文学。

20、季羡林的作品不仅情感丰富,而且通俗易懂,给人一种美感,像季羡林的作品《二月兰》,主要内容描写的是兰花,兰花的淡然朴实,一生正气,骨子里的那种高尚品德在季羡林的笔下写的虽然很通俗,但这种气势都在一字一句中展现出来了。写的可见季羡林的写作能力的高超。《二月兰》是季羡林散文中一首很有情感的作品。当然在这篇散文中,季羡林在描写兰花的同时还将自己的情感表达了出来,借着兰花表达了自己的高尚情操。

21、贺剑城称自己“为老搭档的逝世感到悲痛”,贺剑城道:“季先生对待学术、工作非常严谨,对自己和别人要求都非常严格。他精力过人,每天到单位非常早,有时竟然会提前三个小时到。”贺老称,季先生一生对待学问十分刻苦,提及他在德国同时学三门语言的情况,笑称“简直是自我折磨”。

22、季羡林在大陆被许多人尊重,并被一些人奉为中国大陆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23、年秋,季羡林从哥廷根到了瑞士,等候机会回国。

24、苦涩童年

25、季羡林先生书写人生智慧的文章,共分十讲:一讲,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二讲,做真实的自己;三讲,不完满才是人生;四讲,人间自有真情在;五讲,一寸光阴不可轻;六讲,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七讲,容忍是一种美德;八讲,怡情养性自怡然;九讲,人到无求品自高;十讲,养生无术是有术。

26、清华大学毕业后,山东济南高级中学校长宋还吾托人游说季羡林回母校任国文教员。当时除了这条路以外,季羡林已无路可走,于是于1934年秋天到了济南高中。

27、所以综合以上的叙述,对于季羡林是一个怎样的人大致已经有了一个了解,他是一个集智慧与品质于一身的学者。

28、综观季羡林的童年,从一片灰黄开始,贫困、单调、死板、固执,是他当时生活的写照。

29、季羡林先生的十堂人生课,谈人生真谛。

30、负笈清华

季羡林人生目的

31、季羡林,字希逋,曾用名齐奘,1911年8月6日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改临清市)的一个小村庄——官庄。

32、清华四年,季羡林认为有两门课对他影响最大:一门是旁听而又因时间冲突没能听全的历史系陈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另一门是中文系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是一门选修课。陈、朱二师的这两门课,让季羡林终生受用不尽。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

33、季羡林的成就都是他自己通过艰辛的努力才取得的,他甚至把一切的时间,都用来研究这些事情上,尽管家庭生活、个人事务已经让他忙的没有抽身的时间,可是相对于其他的事务,他更愿意在自己爱好的领域用尽一切的时间。也就是他的这些努力和执着的精神,才让季羡林的成就如此的巨大,他的语言天赋加上长时间的努力,让他在翻译事业上也更上一层楼,因此季羡林还曾经获得过“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34、当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员远非季羡林的梦想,他急切希望出国留学,于1935年夏入德国哥廷根大学读书。

35、季羡林的作品《牛棚杂亿》,是季羡林从文革中的惨痛经历中表达自己的感想的一部作品。在这本书中季羡林描述了自己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批斗的艰辛过程,在文中他还感谢自己能幸运的逃出来,写自己的经历的同时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那些处境艰难的人可以看到光明,只要坚持。可见季羡林的作品中还不缺乏一种正能量。

36、温家宝曾五次看望季羡林。他称:“您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生笔耕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您写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叙事真实,传承精神,非常耐读。”“您写的几本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您在最困难的时候,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信仰。”“您一生坎坷,敢说真话,直抒己见,这是值得人们学习的。”

37、季羡林的精神:

38、济南求学

39、季羡林的一生都在致力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季羡林的成就更是在民族国家之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交流沟通作用,在让其他国家和民族了解我们国家文化的同时,也让国家的文化流传到更为深远的地方,他的成就是其他人始终都无法比拟和超越的。

40、这样的情势下,季羡林的家庭希望他在高中毕业后能抢到这样一只“铁饭碗”。高中毕业后曾报考邮政局,可惜没有考上。在这样的情况下,季羡林才报考了大学。在出国方面,季羡林以为清华条件优于北大,所以舍后者而取前者。

41、好在季羡林在故乡只待了6年。在6岁那一年,他离开父母,离开故乡,叔父把他接到济南上私塾。季羡林当时并不用功,玩的时候多,念书的时候少。对正课不感兴趣,但是对小说情有独钟。书桌上摆着《四书》,看的却是《彭公案》《济公传》《西游记》《三国演义》。这个时候也开始学英文,当时英文对他来说,是一种非常神奇的东西:那些弯弯曲曲像蚯蚓爬过的痕迹一样,居然能发出音来。

42、季羡林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这是出自季羡林自己的文章的他自己的说法。

43、季羡林说过,他最大的愿望是多日几个女人。有他的日记为证。

相关文章:

人生哲学精品句-摘抄189句